从临床医学、建筑学专业看志愿:如何实现人业匹配,改变就业窘境

百问百答 考研问答 2024年07月12日 14:56:01 545 0

高考志愿填报作为考生的第一次人生路口大选,择之重在于如何实现人业匹配,实现考生成长与未来生活的有机契合,尽管当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但是只要降低欲求找一份工作还是不难的,那么为何那么多的大学生无业可就,还是自我定位与社会需求的撕裂造成的,改变就业窘境唯一的方法就是未雨绸缪早做规划提前准备。

我们看几组高校就业的数字:

从临床医学、建筑学专业看志愿:如何实现人业匹配,改变就业窘境

2021年,太原理工大学数学学院的3个专业,本科一共249人,待就业人数达105人,占比为42.17%!

2021年,河北工业大学理学院落实毕业去向的本科毕业生 242 人,就业率 88%。其中,自由职业 35 人,33 人待就业。如果去除自由职业和灵活就业,就业率不足30%。

华中师范大学2021届本科毕业生去除1334名公费师范生(我们都知道,公费师范生基本是包分配,给编制的),实际签工作的比例只有18.9%。

通过以上数字,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当下高校毕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非常严峻,而出现就业窘境的根源既有社会性的原因,也有考生自身认知不足缺乏规划的原因。

一、人业匹配出现错位

人业匹配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中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其主要原因还是高考志愿填报出了问题,高考志愿填报作为人业匹配的重要节点,一是认清自己找对自己未来的社会位置,二是制定与未来就业相一致的成长规划路线图,而当下很多考生和家长,高考志愿填报时更多的存在功利心态和侥幸心理,过度追求名校热门专业热门高校发达地区,而忽略了报考的核心关键考生本身能力、性格、特长和欲求,等到大三大四时才开始关注就业升学的问题,其实有很多机会已经错过,如我前两天接待的一位大三的孩子,本是一位追求安逸没有太高追求的女孩,如果在高考志愿填报时避开自己的学科短板,大学期间完全可以取得保研的机会,而当下考研又由于没有在大一大二时及时参加相关比赛和完成学术论文,所以连最后的大学生夏令营也无法报名,所以经过分析,帮助该生制定了全力以赴冲刺考研,精心准备就业的升学就业路线图,详细情况这里不在赘述。

社会浮躁心态已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角落,从小到大看过太多类如比尔盖茨、乔布斯之流的励志故事,早已被所谓的成功学洗脑,而市场经济下以钱为本的认知错位,让很多考生自我欲求不断膨胀,而对于自身能力出现过度高估,手高眼低的毕业生比比皆是,所以就业难在我国目前阶段只是相对的,毕竟我国还处于较高发展的民族复兴过程中,新兴岗位不断出现,就业就会还是很多的,如果进入经济发展平稳期,就业困难才是真的难。

“志当存高远”,人生是需要梦想的,人生也是需要实实在在地去“规划”和“追寻”的。好的人生离不开好的规划,当然也少不了在正确规划指导下的持续奋斗。 人生规划就是人生的基本航线,有了航线,才不会偏离目标,更不会迷失方向,才有可能更顺利和快速地驶向成功的彼岸。当代中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人生规划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缺少科学的规划,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才发现所学专业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对所学的学科不感兴趣的结果就是学习就没有动力,致使每年有20万大学生被退学或拿不到毕业文凭,或者勉强坚持学下来,学不到过硬本领,拿到一纸空文凭,走上社会的时候再一次陷入迷茫:未来人生的发展之路在哪里?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学习和工作才更有激情和动力。因此,职业规划应该从中学开始,让学生尽早建立自己的目标并开始规划各自的未来,以便在毕业和择业时做出明智的职业决策。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规划人生,设计未来,只有太晚,没有太早。
二、专业的地域性和社会性

行业布局是国家经济布局的一个重要引擎,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人才需求不同,这是由每个地区的发展要素决定的,广东经济发达地区更多的是与外贸相关行业,而长三角则是先进制造和金融经济密不可分,还有一些如军工、航天等行业主要分布在沈阳、哈尔滨、成都、西安、南昌、北京、太原等少数城市,再如一些资源性相关行业的地域性则更为突出,这些都需要在高考志愿填报时要考虑进去,一位考生就业的目的地必须与当地经济要素相匹配,才能在未来实现有效就业,如果一位在内蒙古科技大学学习稀土相关专业,又不想在当地就业,就业时肯定就会出现就业困难。

像海洋类专业,咱们学生这个专业毕业之后总不能去西北去没有海的地方去搞海洋养殖吧。如果咱们学生选择了此类专业那肯定是要在沿海的地方发展的,所以海洋类专业的就业性在这里就能体现出来。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实专业的选择在很多的时候可能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分数高的热门专业,你要清楚的是不是所有人选了这个专业都可以飞黄腾达;而分数低的冷门专业也不代表毕业后就只能喝西北风。你将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你个人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城市和大学对你的影响可能会比某个具体的专业来的更有价值一些。

另外还有一些专业校友圈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医学类专业,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肯定是要去实习的,如果学生回到老家去实习的话少不了要找找人托托关系,而且他们会对本土的医学类院校的学生比较照顾一些,而你相对来说就会就没有此类优势。我们医学类专业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这种情况下他们会优先录用自己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

医学类的专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各个地方的医院,除了医院名称之外,前面都会有一个前缀叫XX大学附属某某医院,比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院附属瑞金医院、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等等。

在现实生活中,当你去医院挂号的时候,你都会比较哪位医生水平高点,最直接的就是医生是哪个学校毕业的,你会发现基本本省医学院毕业的居多。再具体一点说,就是比如你打算去南方某所医学院校就读,将来希望可以回到北方的家乡来就业,那基本上是不太现实的。在医学类专业的选择过程当中,学校所在城市基本就会成为你将来直接就业生活的城市。所以说如果要选医学类的专业城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院校的地域性

除了少数国内顶尖高校,大部分高校都与当地经济发展密不可分,高校专业调整也会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匹配,所以在高考志愿填报时,一定不要忽略高校与地域经济发展的密切程度。

特别是在高考志愿填报时,能够考入顶尖高校的考生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考生还是考入普通高校,而普通高校这方面就更为突出,学习方面,好的城市可以增加你的眼界,在一定程度是改变你的思想,这对于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发达的城市也有自身经济发展的短板,如果不能够满足考生人业匹配也是徒劳。

同时即使同一专业,在不同城市不同高校也是差距很大的,如建筑学,这个专业在前些年曾经热的一塌糊涂,当然近几年由于房地产不景气有所下滑,但是顶尖高校就业依然还是非常不错的,因为我国的城镇化还未结束,在建筑界以一句话:清华的院长、同济的局长、东南的老总,意思是说清华毕业生领导能力强,全国许多著名设计院的院长或书记都是由该校校友担任;同济的城市规划专业非常出名,诞生了许多规划局局长;东南大学学风严谨,即使学生在参加国内外比赛期间也要按时交作业,由此培养出许多技术专家、总工程师、总设计师。

清华大学是京派建筑的代表,东南大学是苏派建筑的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则是岭南派建筑的代表,安徽建筑大学则是徽派建筑的代表,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是自成一体的“岭南学派”,由著名院士何镜堂领导,开创了我国建筑学的新天地。那种飘逸的设计风格,大面积的遮阳构造,用“挑”出来的方式去渲染一种腾飞的态势,让人眼前一亮。在建筑创作上,何院士主持设计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华南理工大学逸夫科学馆、中国市长大厦及大都会广场、深圳科学馆、五邑大学主楼、桂林博物馆、深圳宝安新城广场等十多项作品,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与强烈的时代感和文化气息。

而考生如果没有规划的选择建筑学专业,在一位华南理工大学大学的毕业生毕业时如果选择回北方就业,就很难融入到当地的圈子,建筑学是一个与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相融合的行业,每个区域审美差距很大,你把岭南特色放在北方就是不伦不类,在某个局部运用一下可能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大量使用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考生在专业选择时,不要认为与你的诉求相一致就去盲目选择,还要看与你未来就业目的地是否一致,所以真正的高考志愿填报是一场全方位的成长规划,而不是一场简单的逐利之选,性价比是相对的,最终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就业质量与幸福指数是否一致。

外部环境对人的塑造和影响是超乎想象的。大学就是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认知逐渐定型成熟的一个阶段,所以绝大部分社会人文学科以及理科专业来说,选择一座相对更发达的城市,或者一所综合实力更强的大学,对你的影响将会是非常深刻的。选择院校和专业固然重要,但结合地域作出选择则会更优。一座城市的风格和节奏,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人。

如果未来想要从事互联网、信息技术相关的行业,则可以优先考虑到深圳、杭州等互联网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就读;想要从事金融、艺术类相关行业,则可以优先考虑到北京、上海等地区就读;此外,山西丰富的矿业资源;天津、青岛、舟山、厦门有着丰厚的海洋资源等等,都是地区优势特色的体现。

当然,事情没有绝对。考生切忌按图索骥,在选择院校和专业时,地域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一定要全盘考量各种因素,综合作出合理选择。

择校择业,在某种程度上,关系着一个人未来的命运。但人生路千千万,虽说游戏规则都是同一套,但即使绕了远路,也不见得一定就是输者。